带上各种钓具,往海西海西岸黄从山脚下的湖边一走,找个幽静的地方支把大伞,摆个小凳,和好玉米面糁以为鱼饵,在爆炸钩群上方团出一个比鸡蛋稍大的糁球,连着二十米以上的鱼线往深湖里打石子一般甩臂一扔,收紧鱼线后用两尺来长的橡皮支在一个稍稍往后倾斜的树丫叉上,拉长的橡皮的另一头则被牢牢地固定在地。海里有鱼上钩后拉动鱼线,紧绷的橡皮便“扑通”一声,猛然从树丫叉上滑脱下来,巨大的收缩力便使其迅速后拉,再大的鱼都别想挣脱逃走。你于是赶紧上前,拾起鱼线迅速回拉,一条巴掌大的鱼就沿着水皮面,活脱脱地被拖了上来。
所以这橡皮机关的作用,根本不仅仅是鱼飘信号那么简单。而熟悉野外垂钓之人自然也都知道,爆炸钩并不是那种所谓的化学武器,仅只是一个名字起得吓人而已。究其缘由,乃是面糁鱼饵之下,有并列排出的六七个钓钩,入水之后就呈爆炸物一般在水中发散开来,辐射面积较广,并且适宜钓取深水区的较大鱼种。
如此一来,连续放上三五个钓钩之后,你便可以轻闲自得地坐到太阳伞下面,静静地感受这秀美的山光水色,以及湖岸上爽朗的丽日和风。不出两三个小时,便可来个钵满盆盈、满载而归。
要紧的是,海西海还绝对是一个风景绝好的高原湖泊,有着颇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文,明清时期鹤庆府的鹤阳八景,此处居然独占其二。又因其位居洱海水系的上游,便被称作“洱源第一湖”或“洱海源之源”。于是哪怕一次简单地寻访,都有着无尽的神秘与幽奇。
宁静秀美的洱源牛街坝子,往西直至山脚,以为已至山穷水尽的暮路,不想紧循村道继续前行,挨山脚的白塔和天子庄两个村落后面,居然各有一条路从狭窄的山坳中通过,不过百十米的行走,眼前便柳暗花明般豁现一个依山邻水的小坝子。两路各居南北,相距不过一两公里,角度不同,自然景致各异。却都天朗气清,山苍水碧;民风淳朴,远隔人世。坝子名唤“龙门坝”;山则称作“黄从山”,与剑川沙溪互为屏障;这水便是海西海。据《康熙鹤庆府志》载:“海西海,其先密箐也。一夜水泛成海,广袤约十里许。奇石玲珑耸峭,无一不堪下拜者。四面值荷花开时,宛然一幅西子照镜图。”每当浪静风平之际,海西海边莲花山上的悬崖峭壁,古庙溶洞,绿树红花,便清晰地倒映在水中,令人赏心悦目,称奇道妙。这就是著名的“海映山奇观”。
海西海古名亦称“罗木舍海”或“澄泽”,“罗木舍”为白族语,就是龙门坝子的意思;而“澄泽”之名,则应该与明代谪居云南的状元杨慎和大理文化名人李元阳有关。两位大师皆属旷世之才,学养奇高,却都因为清正耿直,刚正不阿,强权之下皆敢于直言不讳,结果仕途皆不得意。一人被谪,一人则看破官场黑暗,辞官退隐回乡,将四十年余生寄情故园山水。然而两个不得意之人,却在这边蛮之地找到了人生最亲密的知己,多年间一直结道交游,吟诗作对,忘情山水,成就一段极富意趣的学坛佳话。两人足迹远播云岭大地,于是三滇山水亦是有幸,留下无尽诗文传唱至今五百余载,以至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就这样,在某个丽日晴天,两位大师一起畅游海西海,最终留连于海西海的山光水色,便在这里题下“澄潭竹树”四个字,并各留一诗,诵赞大好风光。在给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留下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的同时,也因此成就了前文所述的鹤阳八景之一:“诗题竹树”。
诚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此时的海西海侧垂钓,更像是一段文化的寻踪与凭吊。但鱼却不曾少得,海西海四山环绕,有若深闺之隐。并且向来水质优良,至今动态监测结果一直冠于大理诸湖。据传古时湖中曾盛产一种名贵鱼种——“檀香鱼”,味道绝好,有似檀木之香,以至声名远播。遗憾的是到了今天,“檀香鱼”早已绝迹。但其声名却至今汗牛充栋地垒满各种地方文献。而今,海西海亦不缺少其他美味鱼种。每一次“扑通”之声响起,都感觉有似水鸟扑翅一般,手忙脚乱之中倒让人充满了听觉上的刺激与期待。但紧接着鱼儿不断撞线,“扑通”之声已是左右合鸣、接连不断,此时只怨得自己分身乏术了。
即便吃鱼素来不是我的饮食偏好,我亦不曾记得那么多不同名字的类别,但海西海畔的吃鱼趣事却始终让人印象深刻。倚山垂钓,太阳西移,遂使人有觉天色已晚,便赶紧拾薪起火。新钓之鱼,无需开肠破肚,亦无需各种繁杂佐料,置入锅中,仅只伴之以海中之水。在烈火之中烹煮一锅清汤美味,伴着嗞嗞作响的气流,喷鼻的鱼香一阵一阵,使人更加口水如流,饥肠辘辘。然而煮好一锅鱼是需要时间的,就像钓鱼同样也需要耐心一样。只有长时间的熬煮,鱼肉的鲜香和营养才可以充分地释放出来,融到水中。当端起一碗鱼汤细细品味,那种纯香纯甜,并且纯自然的味觉享受,让人一下子感觉,这秀丽的山水景致已在其中全盘容纳。
但龙门吃鱼,这样充满文弱之气的小家子吃法,是吃不出那种豪壮氛围的。新钓的鱼得提到龙门坝子的人家中,才可以品尝得到正宗的龙门烹鱼之方。当然我们常去的还是村口松坡林里的小学校。而这样的时间大多安排在周末,不影响别人,也不影响自己。按照龙门村子的民家煮鱼之方,辣子花椒、葱花蒜瓣、酸醋木瓜,各种香料是一样都不能少的,而且要求分量十足。并且同样得需要长时间的烈火烹煮。及至水汽渐干、酸香四溢,则快速起锅。此时漂满红油的鱼汤之中再盖上一层青绿的香菜,不但光色可人,弥散在空中的鱼香,更是惹人得很。忍不住夹上一大块急忙往嘴里送去,热烫之间,酸香麻辣,鲜嫩回甜,劲味十足的味觉刺激一下子让人胃口大开。又因为是纯天然生长的鱼肉,自然耐嚼得很。此时再倒上一大碗烈酒,嘴巴里的浓烈滋味转眼便使人大汗淋淋,身轻气爽。要知道,吃饭吃得汗流满面,实在也是一种轻松自得的享受。但这才真正是龙门之人吃鱼的豪放率性。大块吃鱼,大口喝酒,不大一会儿工夫,饭桌上下已是杯盘狼藉,几个歪七倒八的酒瓶旁边,留下最多的却是一堆堆整齐的鱼骨。海西海里大鱼较多,鱼骨自然也大。而龙门人又常常不切不剁,习惯整鱼烹煮的方法,有时干脆连鱼鳞都不曾刮去,保留了鱼肉原汁原味的自然鲜香。于是餐桌之上,你尽可以看到杯盘之间一副一副完整的鱼骨架,让人感觉那吃鱼的嘴巴已似精准无比的流水线,这边有鱼进去,那边已有完整的骨架生产出来。
我在这样的席间认识了一位龙门汉子,五十出头的年纪,但一副身板居然壮汉一般厚实。大半辈子以农为业,生活中的困苦自然可以想象,但他断不了的就是高度烈酒,至今依旧每日一个大瓶,“爹亲娘亲不如玉米亲!”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而与这烈酒为伴的,就是这一锅又一锅的酸辣鱼。酒过三巡,自然言语多了,早年的乡间旧事,喜怒哀乐,无怪乎上山下海,捕鱼而食。我亦曾看过他在海里游水的姿式,别看他平时走路慢慢悠悠,下了水,两只有力的大手居然就舞成了一对螺旋,快捷得好似一张小艇。据说龙门多有长寿的老者,我想他们何其有幸,常与青山为伴,时与碧水为邻,每天吃鱼喝酒,快似神仙,不仅有生活中的大苦与大乐,最终还可以终老乡土,在这个时代的确是件绝对奢侈的事情。
然而我却喜欢酒饱鱼足之后,静静地躺在学校门口的松坡林中仰视星空。这里山阻水隔,恍若桃源隔世,夜幕之下,竟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侵扰这种纯粹的宁静。但我感到惬意的是因为这里没有蚊子,并且也没有一丝蛙鸣。这似乎与临水而居、四处稻田环绕的自然生态极不相合。故事当然也是有的,据村里的老人传说,当年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建文皇帝朱允炆从此流落云南,期间曾结庐隐居于龙门坝子东山的眠龙洞,僧衣麻鞋度过十年光阴。至今,眠龙洞旧迹依在,我亦曾在饱餐一顿鱼后,借着几分酒性来到那个宁静的小寺之中,门柱上的一副对联曾引发我无限的感慨:“七百里燕子归来,叔不以父命为尊,侄惟知天伦为重;四十年龙眠无用,君竟得人归故土,臣不幸魂落他乡。”
想来山外“天子庄”的得名,应该与之大有关联。当然,建文皇帝的行踪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迷团,但他一路流落之间,身边自有一帮亲信生死相随。据说当年就曾隐名埋姓,散居在天子庄及附近的村落。一副对联短短数十字,竟也如此真切地道出了君臣颠沛流离的苦衷。
记得还是村里的老人说,龙门坝子,以学校所在的松坡林为界,东则宁静,西则喧嚣。原因当然就是建文皇帝。原本东边也然蚊虫满天,蛙声不断,于是建文皇帝开口说话了,自然圣口一开,则万物显灵,从此蚊虫不侵,蛙鸣不扰。传说当然仅是传说,但松坡林里那一种宁静的氛围,却果然存在。曾经有一次,我还和几位朋友一起露宿在松坡林间,观星揽月,感受风吹,特别是这“洞纪龙眠”的鹤阳奇观,更是让我心存感叹。我于是想到,如此长久地栖居龙门,吃鱼喝酒,听涛看海,感受动人的传说与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浪漫极致的人生体悟。
每次离开陆家彝寨,都依依不舍,舍不得彝家山寨的秀丽景色,舍不得彝族兄弟姐妹的深情厚谊。我只有在心中默默祝福,祝愿陆家彝寨传统的文化体育运动再创佳绩,祝愿陆家寨的彝族兄弟姐妹生活更加幸福和……….
静看爸爸妈妈一起变老
杨红英
真切地感受到妈妈变老了是去年母亲节那天。
母亲节想送妈妈一件礼物,寻了一下午,终于看到了两件颜色、款式应当是妈妈喜欢的外套毛衫。因适合的尺码断货,而售货的大姐坚持说依她多年的经验这两件合身没问题,见我纠结,她建议还是让老人来试一下。晚饭后,拉上妈妈一起去到购物中心,上到二楼,妈妈似乎绊一下,她突然紧紧地拉住了我的衣角,就像一个小孩一样。我忙搀扶着妈妈,感到妈妈脚步有些蹒跚,脸上又多了几点老年斑,略显的驼背让妈妈矮小了许多,我的心里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在眼框里打转,我突然真切地意识到,妈妈变老了,妈妈怎么一下子就变老了。
记忆中的爸爸妈妈,总是那么年轻,那么富有活力,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儿女心目中的依靠。
在他们的老影集里珍存有许多黑白照片,有的还涂成了彩色。父亲身着戎装,神彩飞扬、英姿勃发。母亲身着清新素雅,清瘦但不失风姿绰约。
爸爸妈妈同岁,爸爸年头,妈妈年尾。他们是50年代中专学医时的同学,下乡治疗水肿、肝病时两人相爱了。父亲毕业后怀着热血男儿保家卫国的神圣情怀毅然选择去当了兵,这在当今社会是难以理解的,毕业分配工作就拿工资不要,却去当每月拿5元钱津贴的大兵!母亲如愿当了医生,工资除了自己的生活费和寄给外婆养家外,还省下寄给父亲几元。
从小“随军”跟着父母辗转调防,在过两个省的六个州(地区)近十个县市,记忆中儿时就是随着父母不停地在搬家、搬家,最终在70年代末回到了家乡大理,这一住就是近40年。
母爱可以让人坚强,母爱可以带给人超越极限的力量。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有一段没有“随军”的日子,那时妈妈一人要努力工作,又要照顾好我们兄妹三人,整天奔波忙碌,瘦得不成样子。我自己做了母亲以后,知道做母亲有多难之后,才体会到妈妈当年的独立艰辛该有多么不容易。
妈妈是一个对待工作极其认真用心的人,是一个对待病人特别有爱心同情心的人。小时候常帮妈妈誊抄她的论文,看到若干年病历数据的用心收集分析,对妈妈的恒心、毅力很是敬佩。而作为军人家属,在单位领导眼里是“飞鸽牌”,让妈妈失去了很多学习升造的机会,可她从无怨言。背负着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荷,她却心甘情愿地为我们付出、付出。
爸爸是个很勤快,喜欢琢磨的人。妈妈管爸爸叫“万能杨师傅”,电工活木工活、泥水匠剃头匠,似乎无所不能。70年代兴“三转一响”,家里买了“蜜蜂牌”缝纫机,放着不用可惜,爸爸就学着做一些简单的剪裁缝纫,被套、围裙、窗帘、鞋垫还真是像模像样呢。那时家里的小凳小桌,从木材刨花、钭榫、油漆,整套工序爸爸一人全能搞定。
爸爸是个非常乐观豁达的人,记得在我上高一时,爸爸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妈妈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背着爸爸不知流了多少泪。在云南省一院治疗,要上手术台的当天早上,主任医师觉得还是不能确诊,临时取消了手术。妈妈又陪着爸爸到广州就医,妈妈的精神都要崩溃了,可爸爸仍很乐观,军用水壶里灌一壶水,买上一点干粮就硬拉着妈妈去逛名胜古迹。爬上大雁塔的那天爸爸直觉头晕,一量体温高烧40度。妈妈常常提起此事,让我们感动和敬佩的是爸爸真的很乐观、很坚强。所幸的是原来不是恶性肿瘤,而是结石。
爸爸妈妈特别热爱生活。记得小时候一到星期天, 爸爸妈妈就张罗着,带上吃的喝的,背上锅碗瓢盆,带上我们兄妹三人 ,到海边野餐,到山上野炊。一次谈起野炊的记忆,嫂子说,她就是在和我们一家野炊中感受到了一家人相亲相爱,羡慕我们这一家其乐融融,才坚定嫁给哥哥的。
时间在匆匆中滑过一季又一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 爸爸妈妈开始喜欢谈及过去的往事,喜欢找回过去的记忆。
一天,爸爸说:“淹制品虽然好吃,但我们现在也尽量少吃。不知道怎么的现在腊肉香肠没有过去的好吃了,我记得读书时你奶奶省下来悄悄留给我的那一小节煮过的腊香肠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香肠了。”
爸爸妈妈退休后又乐此不疲地开始照顾孙子们,等孙子们都大了,不再需要他们接送时,爸爸妈妈便开始了他们的旅行。到了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去走走看看,每到一处找找老同事、老朋友叙叙旧,看看变化,到烈士林园去祭拜老战友。后来,老同事老战友们结伴跟团又去了欧洲八国、日本、韩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每到一处爸爸都要照许多照片,带回来给我们看,一边给我们讲一路上的异国风光,轶闻趣事,每次回来爸爸都会整理一大本影集并记录下他们的游记。当我们问起下一站想去哪里时,他们都犹豫了。妈妈说如果身体允许还是想再走一两处,但身体状况也许不能再走了。听到妈妈这样讲内心很不是滋味。
爸爸说,他上公交车学生都给他让座。我一边为这文明之举赞叹,一边又想安慰爸爸仍很硬朗时。妈妈笑着告诉我们,其实你爸爸就是这顶白发显眼,他精力比我好多了,让他染一染他偏不要,他说这样很好,座公交就有位置让给我了。
爸爸特别爱整洁,庭院里的花木总是在适合的时候被修枝打茬,修剪得很专业。家里总是收拾得整洁有序、干干净净。不知从何时起爸爸妈妈每天必拖地的习惯改为了一周拖两次、拖一次,不知从何时起家里的锅子好像没有从前那么雪亮了,不知从何时妈妈也不再每天早起去小区菜场买菜了,不知从何时起晚餐爸爸也都只吃一碗了……
不知什么时候坚强刚毅的爸爸却变得“娇气”起来,只要有一点点不舒服,哪怕是小感冒,他都会挂在嘴上,“爸爸感冒了!爸爸感冒了!”,坐在沙发上动也不愿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爸爸不再对我们的工作提过多的建议,但偶尔还是会看似不经意地提醒三二句,其实我能感受到爸爸的用心,内敛、厚重而踏实。爸爸退休后一直坚持阅读,自己掏钱订阅着《大理日报》、《中国老年报》等报刊,报刊上只要有与我们兄妹有关的文章,他都会不无遗漏地细心地收藏起来,等我们回家时拿出来让我们看。让我深深感到父爱深沉,父爱也很细腻,也很绵长,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走得多远,都走不出父亲的视线。
妈妈也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近20年了,一直被医院回聘“座诊”,直到2年前视力不行了才休息下来。退休后妈妈学会了几道拿手菜,妈妈做的叉烧肉、辣子鸡、黄焖排骨、贵州酸汤鱼真是特别的好吃,每到周末妈妈都会换着品种做给我们,舌尖上萦萦的记忆让我品味到母亲那份平凡琐碎掏心吐哺的爱。自从去年妈妈腰椎间盘脱出后,一年间人“缩”了四公分,背也弯了,脚步变得不再那么轻松不再那么灵便了。站几分钟就腰痛难忍,妈妈不能再给我们做满桌的菜了。
不知从何起妈妈喜欢上了回忆录,特别是校友回忆录、老乡回忆录。妈妈老花镜戴着读得也是很认真,妈妈说一方面打发时间,另一方面让脑子不闲着,可以延缓记忆力衰退,预防老年痴呆。一天妈妈感慨地对我说:“什么时候你也看看,这些文章写得太好了,就是我们经历的那个时代。这些回忆有坎坷,有成功,都是些酸甜苦辣的人生旅程。”母爱细腻琐碎,母爱同样如父爱般广博深沉。
爸妈一直都是很自强自立的,都很体凉子女。70多岁的人,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处理,或者自己想办法处理,很少麻烦我们。他们上医院看病、家里的东西坏了需要修理、生病了陪床等等,他们很需要子女能帮一把,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他们都是自己扛!在父母看来这是他们对子女最恒久的支持。
自从意识到父母老了,渐渐地我对父母是“报喜不报忧”了。自从意识到父母老了,我开始用心留意他们的情况了。 眼见得生命的活力,从自己至亲至爱的爸爸妈妈身上,抽丝剥茧般地,被岁月一丝丝地弱化、一点点地捋走时,就觉得心揪扯着的疼。
这几年我去了异地工作,没时间照顾家里,父母对我的生活和工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从心底里感激他们,总想着要好好的报答他们。可是不能在他们生病时陪护,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现,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而自己却束手无策,这种自责、无奈而衍生出的钝痛,一次重于一次地浸润着自己的心神。我开始害怕,怕自己来不及好好陪伴他们,脑海里常常出现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人想到就要流泪却硬咽于心的感伤。
回忆爸爸妈妈伴我们走过的点点滴滴,如空气般触手可及。那些稍纵即逝但却潮湿双眸的份份情怀,那些虽然久远但也难以忘记的段段往事,将成为心中隽永的温馨,挥之不去!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爸爸妈妈也许没有听过这首情歌,但能陪着爸爸妈妈一起慢慢变老,让衰老减慢,让自己不再留有更多的遗憾是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亲情不只是一种情义,有时,它也是一副生命的良药。能静看爸爸妈妈一起变老,感觉生命的延续,家的永恒,也是一个美好的过程,一种暖暖的幸福!
餐厅里挂着一张全家福,那是在孙子们刚上初中时全家人好不容易聚齐到影楼里照的。爸爸妈妈放大了挂在餐厅的墙上,每天吃饭时都可以看到它。这么多年过去了全家人再也没能再照上一张。如今,孙子们都上大学了,前几天我对妈妈说等这个暑假孙子们都回来时,全家人再去照一张。妈妈说:“等到寒假吧,明年是我和你爸的金婚,那时再照吧。”妈妈还真是很浪漫的。
2016年2月22日,父母将迎来他们的金婚,恰逢丙申猴年的元宵节,真是个喜庆的日子!爸爸妈妈,我们会带着感激,带着羡慕,一起期待庆祝您们的金婚!
到南开大学培训(古体诗四首)
王绍荣
独行南开大学
渤海之滨景如烟,
云岭京津两重天。
允公允能先贤志,
写我华夏不息篇。
傍晚观天津之眼
天眼能观世几何?
碧水清波一首歌。
微风习习客已醉,
误将海河唤洱河。
辞别天津
海河蜿蜒水不休,
南开求学如梦收。
我向九宵览京翼,
飞云朵朵谱春秋。
玉湖公园气象新
王靖宇
在洱源县老城区内,有一处幽雅别致,景色迷人,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伊甸园,这就是玉湖公园。
玉湖公园面积不大却逸然成趣,景点不多却古朴典雅,是城乡居民、外地游客休闲娱乐,游览参观的首选地,也是上班族劳碌一天后放飞心情的精神家园。
原来的玉湖公园是在附近村民的藕田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虽然简陋,但也不失自然,有荷塘、柳树、亭台、长廊,吸引着四乡八寨和县城居民来这里游乐、休闲。为了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创建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生活环境。2013年,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对玉湖公园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改造。拆除了原来简陋的建筑,铲除了杂草荆棘。改造后的玉湖公园面貌焕然一新,更加开放,更加人性化。最突出的有几个亮点,增加了绿化带,新种了古树,扩大了草坪、花蒲,新建了灯光和水景设施,文化娱乐场地,添置了健身器材。在荷塘的东边新建了造型别致的石山,喷泉,荷塘四周堆放了形态各异的石头,荷塘上面架设了曲径通幽的游览通道。沿消水河边建起了一座长廊,园内原有的亭子和长廊进行了全面的翻修和彩画。公园内的通道和场地全部都用青石板铺砌。花圃和绿化带错落有序,规划合理,整个公园更加恬静整洁,清新典雅,令人心宽神怡,流连忘返。
最值得游览的是公园西边的文化墙。整面文化墙都用石块镶砌而成。文化墙上雕刻着洱源简介和反映洱源历史精典画面,杰出人物,以及洱源历史文化名人的诗词歌赋。最古老的一幅大型画面是唐邓賧诏时期洱源各族人民欢度火把节的场面。人们有的举着火把,有的手持霸王鞭,有的吹着唢呐和各种乐器,翩翩起舞,欢乐祥和的场景让游人心潮激荡,不由自主地追随着画面上的历史轨迹,去探究那一段历史的辉煌。文化墙上还雕刻着洱源北门籍“清华园中举火人”施滉和洱源凤羽籍“挺立在松辽平原上的苍山青松”施介的头像和生平事迹。游人纷纷在施滉和施介雕像前肃立,认真地阅读两位前辈为中华名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作为洱源人我们为两位先烈用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激励着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沿着革命先辈开创的道路,在建设幸福美丽新洱源的征程中奋勇拼搏,续写华章。
洱源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自今文化名人辈出。在文化墙上还雕刻着历代文化名人赞誉洱源的诗歌、散文、游记……既有明代文化大家杨升庵、徐霞客的佳作,也有洱源本土明代士绅何邦渐、何尉文、王三重。明代御史杨南金,还有洱源乡梓现代文化名人马耀,张文勋两位大家抒发故乡之情的美文,读来朗朗上口,情景交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最有历史文物价值、最打动人心的是明代御史杨南京撰写的“洗心泉”碑的碑文。这块碑文用较大篇幅将做人的道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邻里、朋友之间的敬老孝亲、相亲相爱、抚助孤寡、帮贫济世、勤耕苦读、积德行善、诚实守信等行为准则阐述得淋漓尽致,透彻明了。读后使人明白了做人的许多道理,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洗心泉碑,名副其实,受益匪浅。中华名族传统美德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洗心泉碑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缩影,是洱源最有价值之一的珍贵名碑。
公园内最有特点的是西南角的温泉池。洱源是著名的地热王国,温泉之都。就如玉湖公园这样的公共场所内也终日有蒸腾不息的沸泉流淌。洱源的温泉因硫磺泉而闻名,温泉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对风湿、关节、皮肤病、妇女不育症等有明显疗效,浴后经络通畅,全身轻松,容光焕发,面目一新。来洱源泡温泉已成人们享受生活的首选项目。难怪玉湖公园内的泡脚池旁整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排队等待泡脚的每天都有几百人。特别是冬季,泡脚池内氤氲之气缕缕升腾,将泡脚池的人包裹在热气中,忽隐忽现,恍若仙境,置身在这样一种美妙的境地中,的的确确就是在享受人间仙境的幸福。大自然的美妙,构成了洱源如诗如画的和谐生态,值得洱源人民世世代代倍加珍惜。
我家就住在玉湖公园旁,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我对玉湖公园情有独钟,也让我饱赏了玉湖公园的四季景致,尽情地享受着玉湖公园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和乐趣。每当新的一天到来,清晨,我走进玉湖公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观赏着宜人的景色,倾听着悦耳的鸟鸣声,在绿柳下,花丛中,石板路上徜徉,心情格外欢愉。信步来到荷塘边,走上曲径通幽木桥上,观赏着荷塘中的鱼群,自由自在地游弋,放飞的思绪浮想联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要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自然,美妙和谐;感恩社会,衣食无忧;感恩政府,造福于民;感恩朋友,团结友好;感恩亲人,相亲相爱……
白天,有许多老人在公园内树荫下打牌下棋,读书看报,还经常有老年合唱团来公园练声,许多富裕了的农民,也成群结队,来公园唱歌跳舞。要是到了节假日,公园内更是游人如织,纷纷拍照片,拍视频留恋,将幸福的生活凝聚成永远的欢乐。
傍晚来临,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来到公园,在明亮的灯光下,闪烁的霓虹灯笼罩中,各自组成团队,跳舞、唱歌、做操、锻炼,娱悦身心,尽情地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趣。
玉湖公园的精致在于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园林景观等特点为一体,自然古朴,个性鲜明。去洱源旅游,逛一次玉湖公园,感觉倍爽,感受颇多,再品读“洗心泉”碑的内容,心胸开阔,头脑清醒。玉湖公园是游乐休闲的好去处,是感悟生活,升华境界的好课堂。
到古生村开展保护洱海“三清洁”活动有感
吉洪忠
一
古生村寨春意浓,
生态文明播白州。
天蓝水碧无限秀,
家国情怀寄乡愁。
二
农家小院春晖满,
碧波荡漾笑客宾。
山川田林同维护,
高原明珠灿无垠。
三
惠农亲政人心甜,
平安和谐常惦念。
筑就网格群防治,
党心民意紧相连。
深 秋 (外二首)
张树禄
最后一盏灯光
在古城的南街
悄悄熄灭
宛如神话中的女子
一转眼
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阵午夜的秋风
轻轻吹动着
那些微醉的灵魂
跌跌撞撞地
就把整个秋天
吹得好凉好凉
一片黄叶
从天而降
最后跌落在
秋日的时光里
轻轻地停下了
流入深秋无尽的天宇中
美好未来
长长的雨夜
怀揣着多少
人生美好未来
最动人的时候
就在雨声里
悄悄逝去
放开所有在乎
敞开胸怀
面对未来
天堂就在身旁
世界再大
总有自己快乐的地方
日子过得再快
天空多么寒冷
还是有暖暖地爱
最美好的未来
总会永远永远
陪伴着你成长
时光在飞
时光在飞呀飞
仿佛想打个盹儿
就能穿越万水千山
往日的身影却早已不见
从古城的西边走啊走
可是不管再走多少遍
旧时的古道边
想象总是淡如云烟
很多很多的事情
像是秋天的每次遇见
只有装进时空隧道
满满的心愿才不会永远停歇
八言古诗二首
忆2008年与母共度中秋节
王绍荣
旧游如梦中秋月,
陪母共赏桂花香。
风清虫鸣院幽静,
榴硕梨甜菊芬芳。
月下树影叹时短,
屋内人咳揪人肠。
铭记今生养育义,
来世相逢倍思量。
秋访《兴仁堂》
兴仁堂里药飘香,
几度寒暑就诊忙。
城因名医巷拥挤,
世有良方心不慌。
当归半夏祛气弱,
切脉望舌更面黄。
人间万事康为首,
疗理和中自当强。
为第四届“政法杯”体育运动会撰联
忠诚干净担当政法战线心怀中国梦奏响平安法治大理旋律
团结拼搏友谊运动健儿感念苍洱情谱写美丽幸福白州篇章
寄予第四届“政法杯”体育运动会(古诗三首)
•吉洪忠
绿茵场上情飞扬,
运动健儿显才华。
和谐白州山川秀,
汗水浇开幸福花。
英姿飒爽政法人,
公正之光最璀璨。
执法为民坚如铁,
青春无悔苍洱妍。
身系百姓安危任,
强身健体练尖兵。
但得苍洱更秀丽,
此躯甘为民安宁。
生 活 的 天 空
——奇 芳
悠悠地踩着自行车,在落日残辉的风景中游荡。偶尔有车疾驰而过,把我远远地抛在后面。我仍然徐缓滑行,望着飞箭一般的车辆闯入天空与路面的融接处,消失在无痕中。我执著地追寻着,希望有异于常规的迹象能展现在我的搜索中,但没有,却看到一幅巨大无比的油画悬挂在视线里,缤纷绝伦。
我相信这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杰作。在雅致柔蓝的天际里汇入了墨青褐灰淡紫的三股涓涓细流,浮漂着亮白和沉黑的云之花朵,朵朵素朴美丽之极。闪动着灵波的是几抹橘红的云霞,如丝带般飘飞。如此迷人的景致,似梦似幻,让人徜徉留连,而后徘徊焦虑,思索着如何纵身跃入,激起一大片浪花,畅快悠游好似一条鱼儿,嬉戏于天海云浪中。不眨眼地凝视着这幅画,突然觉得天空奔腾着涌向远方,霎时浪涛翻滚,五光十色,纵横至天涯海角。这磅礴得近乎神圣的气势让我失去了自我存在的意识,深切地体会到了自我的平庸与渺小。
天空原也与人一样有着色彩斑斓的情感。哪怕一朵浮云,一只掠过的鸟儿都在言说着它不同的心情,牵引着我们的情绪。天空是大自然用最美的色彩绘制的底版,然后在上面随意地点染上一些充满动感的景物。不经意的创作在无意之中成了最精美的欣赏品。在一张小圆桌上铺上一方洁净的桌布,并在其上置一个装着颗颗红草莓的藤条小篮子,这实际上就是一幅很美的油画。如果此时有缕缕金色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这些静物上,那么它将被赋予无限的生机,从而透着生活丝丝缕缕的气息。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很普通的,长久以来的相互接触已经使物我两相忘了。如果某一天,你用灿烂的赞美来看待平时所忽视的一切,勿须置疑,将会得到令你惊异的回应。那是一种似曾相识而又带有些许异美的重新审视。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上发现它的美,它的与众不同,那是开始学会观察,开始懂得美好,开始明了生活,并且开始笑看人生。这是从无视渺小到发现其中的伟大的过程,也是从轻视平庸到认识到其中蕴藏的不平凡的经历。人生事事都是如此,让你舒展笑颜,也让你泪水涟涟。这何尝又不好呢?欢喜过多易骄横,哀愁过多易自卑,何不时喜时悲来调节平衡一下心中的天平呢?你看,眼前都是天空纯真的情感,也是它馈赠给每个人的最好的礼物。而这多彩的天空,不也此晴彼阴吗?不管是风露霜雪,还是虹霞云霓,都是大自然最美的赠予,而这些珍贵的礼物只有懂得它真正意义与价值的人,即知道生活是一切零散美的磁场的人才知应该如何珍惜这一片属于每个人的天空,充满生活蕴味的天空。
踽踽独行在渐渐黢黑的路上,我将以一轮明月为灯,并以细长的身影给你留下坚强的印象。
巍 山 禁 毒 颂
王绍荣
2014年底参加巍山县禁毒整治成果巩固工作总结表彰会与政法战线同仁共勉
一
禁毒整治十五年,
男女老少笑开颜。
驱逐毒魔多壮志,
红河源头换新天。
二
遥想当年毒成灾,
吸食贩卖最可哀。
利剑出鞘气若虹,
警民同心雾霾开。
三
南诏故地峥嵘景,
党恩民情润山红。
且莫酌饮庆功酒,
誓当除净害人虫。
坚守的力量
侯 圣
作为一名进入法院不久的普通工作人员,我无法亲身去演绎一名阅历丰富党员法官在自己岗位上年复一年、伟大而平凡的付出,所有关于应当如何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才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都因为自身阅历的不足而显得苍白无力。
可是,我依然要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分享我所体味到的党员法官的优秀品格,当然,故事的主人公不是我,我只是同许许多多的人民群众一样,见证并感受着这些党员法官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所付出的点点滴滴。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怎样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优秀的人民法官。
他就是我们大理州南涧县人民法院的优秀党员法官龙进品。
龙进品同志从西南民族大学毕业后,作为南涧县解放以来第一个法学学士, 17年来,一直工作在远离县城的基层法庭,是我省法院在基层法庭连续工作最长的大学生。 17年来,无论办案条件、生活环境多么艰苦,他凭着对法律工作的热爱和追求,凭着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他走遍了辖区的三个乡、360个自然村,把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司法的人文关怀传播到彝、回、白、苗等14个民族、5万多人中,让许多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人们第一次见到了法官、第一次明白了法律、第一次在国徽下维护了自己的权利。17年,龙进品凭着他对法律精神的坚守,凭着他对人民利益热望,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变成了走乡串寨的“乡土法官”。然而,是什么力量让他17年契而不舍的坚守,甘于平淡的付出呢?龙进品是这样认为的:我是一名法官,就代表着法律的尊严,我是一名党员,就代表着党的形象,法官可以清贫,但不能不清醒,自己办的案子再小,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影响党的名誉和执政能力。17年,因为坚守,他不负党的重托,不辱法官的使命。
龙进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无私与奉献;没有悠闲和安逸,只有紧张与忙碌;没有激情和浪漫,只有清苦与平淡。在守护公平与正义的道路上,他承受了多少委屈和泪水…他的人生坚守给了我们一种力量,是超越法治的力量,是征服人心的力量,足以让我们铭记和仰望。
坚守,是一种品格。
坚守,是一种激情。
坚守,更是一种力量。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忘不了那些闹的不可开交的唇枪舌剑;忘不了受害人伤心却又充满渴望的眼神;忘不了一条条山间小径的坎坷…可是,我更忘不了,案件调解后双方当事人的握手和双目失明的老人领到执行款时嘴角的颤动!正是这些无法磨灭的记忆,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身为一名法官,不管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一定要有所坚守,要有所必为,也要有所不为。
我们坚守,并不是要用自命清高来标榜自己;而是让我们不受世俗的干扰,不与世沉沦;我们坚守,就是让我们不为虚名所动,不为虚利所扰;就是让我们以出世的冷静来维系着内心火热的入世关怀;我们坚守,就是让我们在没有鲜花、荣誉和掌声时,依然作为社会良知与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正因为坚守,我们才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如一位伟人所说:“即使一切都变成了灰烬,精神还会萦绕在这些尘土之上不肯离弃”。伟人之业,虽不能至,但对于这种精神和境界,我愿亦步亦趋,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我的理想——做一名优秀的法官,守望法律的精神家园,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让天平永不倾斜,让国徽永不退色!
惊险的美丽
郭春洲
那时我正在法庭工作,从县城出发到法庭所在的乡镇有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大部分时间里,客车都是在连绵雄浑的罗坪山中苦苦盘旋。道路颠簸难行,两旁的风景却颇为宜人,高低不齐的树木轻柔翻涌绿色的波涛。曾经在春天里漫山遍野地燃烧的杜鹃花终于收敛了光芒,整座山里,只听得鸟儿的几声叫唤。大概都觉得疲累,乘客们少有言语,或作沉睡状,或作晕车状,并没有因为清新的景色提起些许的精神。路途遥远,我也往往不知所措,总爱傻傻地望着窗外,不时计算到站的时间。
车子突然左拐,异样的景象顿时闯入眼帘。
我惊骇地发现,原来我们正缓缓行进在悬崖的边上,左侧就是深达百米的山谷。瘦小的公路像被猛地切了一刀,断去左臂,只能紧紧向右蜷缩到山的怀里。车内有一些乘客似乎来了兴致,和我一样好奇地朝深谷窥探。谷底十分广阔,绿树成群,青草遍地,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各自挑选有利的地形建起房子,布局虽然散乱,却满是乡间风情。在看似一马平川的地面上,依旧有低矮的山峰倔强地突起。我们依仗卓越的高度得以恣意欣赏,心中自然地生出“一览众山小”的快意。稍加留心的话,我们更可以察觉洁白的云朵就停留在窗外,在与我们平行的地方,身姿曼妙地飘向远方。她们让人平静,让人欢喜,更让人觉得触手可及,宛如在仙境。车子继续前行,我们的眼睛也循着它的节奏欣喜地阅读那令人生畏,但却异常动人的山谷和白云。在前方迎来一个右转弯,我们和车子似乎随时可以纵身一跃飞进山谷时,这种惊险的美丽终于彻底占领了我们的心灵,攫取了我们的魂魄。看得出来,乘客们挺喜欢这一小段如流星般的美景。可惜的是,人们陡然生起的兴趣没能持续太久。转弯之后依旧是悬崖,依旧有惊人的壮丽继续绽放,但大家都已经把头转回车里,又作沉睡状,又作晕车状。
我不禁心有所触,暗暗问自己:难道之前路过的那一片片绿色风景一点都不美吗?
不。那深沉铺展的绿色、挺拔不屈的树干、率性生长的枝桠同样是美丽的。之所以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是因为它们太普通,太常见。就如人们的生活一样,不够惊心动魄。
可生活的本质或许就是纯真的平淡,日升月落,细水流长。我们总会把大多数时光编成别致的马鞍安放在平凡事物这匹马上,然后扬鞭或者不扬鞭,奔赴新的一天。但总有很多人不甘于此,他们宁愿无视身旁的静美,一心追求那种惊险的美丽。而在匆匆浏览过后,很快又觉得厌倦,开始继续四处寻觅。正是因为人们这种焦躁不安的希求,才会有越来越多耸人听闻的活动被投机者推出,物欲才会越发横流,而生活也才会变得似乎无味。种种惊险的美丽开始涌入日常的生活,迎合那落寞的人群。当我们回头看时,这样的美丽其实更类似于极端的体验和空洞的安慰,虽耀眼如流星却永远无法取代生活本身。
我惟愿,人们可以珍惜一朵小花,她就开放在身旁。
时刻铭记赶考
春 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跟毛泽东同志谈话过程中,黄先生认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因为胜利,贪图享乐,忽视提高自身素质,造成“‘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息焉’,……都没有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周恩来深明此理,称党中央进驻北平为“进京赶考”。
那是1949年3月,在党中央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前往北京城之际,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将此行称之为“进京赶考”。周恩来同志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同志向东凝视良久,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始终没有忘记“赶考”,不断认识自己,研究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给自己敲警钟,警醒自己。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曾指出:“历史决定了我们这一代和下几代中国人,首先是共产党人,必须警醒起来,团结一致,奋起直追。”“警醒”一词听来实在是意味深长,发人深醒。警者,警惕;醒者,清醒。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所处的落后地位以及面临着紧迫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对我们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我们应该警惕,必须经受得住考验。
正因此,今年7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石家庄正定县进行调研,并到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馆参观。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又一次敲响了警钟。回首我们党走过的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那天起,就不断地经受着各种严峻考验。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延安保卫战、三大战役……在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考试”面前,我们党无私无畏,前仆后继,推倒了“三座大山”,才赢得了1949年的“进京赶考”。从新中国建立到今天,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党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吸取了前30年的经验教训,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把中国建成了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毛泽东同志“考个好成绩”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当我们为60多年优异的考试成绩而自豪的时候,也意识到考试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终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改革和建设的繁重任务,新的考试不断涌现,而且难度不低。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面临自身的考验。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能否仍然像过去那样,在取得胜利的时候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像过去那样,在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前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对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不但要明白“赶考”还在继续,更要满怀信心迎接新的“赶考”,要把“赶考”体现在党性锻炼、人生修养、能力素质的磨砺上,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群众观、政绩观上,务必要保持“赶考”的警醒心态,积极投身到当前“四群”教育中去,切身转变作风,紧密联系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使我们的民族更强大,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作者单位:州党史学会)
催人泪下的诗篇——赏读王绍荣先生的诗集《四十岁的天空》
思乡(古诗四首)
作者:王绍荣
觅得芳踪在野园,疑是仙姑下尘凡。
知否韶华无限好,天鹅湖光倍增颜。
思 乡
我家住在鸡鸣西,不见当年绕山溪。
思乡常问家安否?雨打榴花虫深啼。
火把节
苍洱尽燃火把红,绘染素女十指粉。
柏洁天上伤情甚,胭脂含泪落纷纷。
七 夕
诸天花雨飘七夕,天上人间两尽知。
人已憔悴愁入梦,飘向鹊桥坠相思。
倾力打造白州政法文化高地——写在《大理政法》创刊两周年之际
作者:北 雁
又是一年流火的七月盛夏,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中共大理州委政法委机关内刊《大理政法》创刊两周年的喜庆日子。两年来,这个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伟大历史起点上的机关内刊,始终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大理,构建和谐白州”的大理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目标,认真履行“宣传政策法规、交流政法工作、研讨政法理论、反映人民意志、展示政法风采、促进和谐安州”的办刊宗旨,倾力打造白州政法文化的高地,成为了全州政法文化荟萃的百花园。
两年来,她始终承担着传播政法资讯、引导政法舆论、推进政法工作的重要作用。“决策部署” 栏目,紧扣时代主题,围绕工作重心,对各个时期全州政法工作要点进行及时地部署和安排;“政法论坛”是广大政法工作者对政法工作经验的交流和探讨,阅过一期期刊物,好似一个宏大的政法讲坛,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散发着政法工作者的智慧火花,演绎着政法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盛景象;“专题集锦”是对政法工作各个领域重点工作的深度阅读;“亮点荟萃”展示的是基层政法工作的典型案例,具有经验解读的现实作用;“以案说法”紧扣现实背景,对近期政法工作中的典型案件进行生动的讲析,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鉴价值;“要闻报道”集中播报了一段时期中的政法讯息,为推进政法工作的深入开展鸣锣开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四群工作”等一些具有典型时代意义的栏目,则较好地展示出了各个时期政法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和人物,展现了政法工作者心系群众,服务社会,构建和谐的工作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和谐之花”这个类似于文化副刊的栏目,是广大政法工作者文化生活的乐园,同时也是政法工作者心灵耕耘的舞台,十二期刊物中,刊登有政法干部创作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篆刻等各种作品,还有文艺评论、读书管见和创作心语,充分体现了政法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平安和谐的热情讴歌,同时也展现了政法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大理政法文化建设的包容态度。总之,各个栏目相辅相承,精巧编排,突出地展现了刊物明显的专业性特色。
两年来,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忘不了其中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瞬间。一篇《平安和谐是幸福大理建设的支撑和保障》(见2012年第5期),是对大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面推进政法工作的深入探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谐安州谱新篇》(见2011年第1期),站在“十二五”的起点上,对“十一五”全州政法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回顾,具有总结经验,承前启后,推进工作的重要作用;《浓浓关爱注彝乡》(见2011年第3期)和《情系山乡一片情》(见2013年第2期),则讲述了大理州委政法委机关认真践行“四群教育”思想,努力完成扶贫挂钩任务,积极服务山区群众的事实;陶丽生的一组民情日记(见2012年第4期),字里行间展现了政法干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紧密联系群众,热忱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真挚情怀;《坐上火车到丽江》(见2011年第1期),展现了和谐稳定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大好局面。阅读之中,让人觉得十二期刊物不是文字的累积,编者和作者良性互动和有效策划,真正使刊物成为了传递政法声音、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政法权威的主渠道。
两年来,作为一个纯粹的机关刊物,她在倾心弘扬政法文化的同时,无不在传播着时代的主题和纯正的社会正能量。在创刊号中,一篇《一个法官的山村坚守》,向读者讲述了长年扎根山区、为当地少数民族倾心奉献的优秀基层法官龙进品的故事,龙进品是大理政法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文章真情动人,热情歌颂了这一时代先锋;当期刊物的封三则图文并茂刊载了朱家伟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详情,朱家伟舍身拯救落水儿童的事迹,在白州各地掀起了巨大的反响,会议的召开,展现了大理州委政法委机关弘扬正气,歌颂和谐先进典型,推进平安和谐创建的工作主题。2013年第1期,一篇《新年话新风》的随笔,揭示了政法干部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树新风办实事的良好气象。在2013年第2期中,刊物首次以插页形式,图文并茂刊载了《全州政法机关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报道,展示了全州政法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危难关头,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全力维护灾区稳定,积极奉献爱心的工作纪实,体现了广大政法队伍勇当抗震救灾重要生力军,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形象。
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起点上,我们由衷期望《大理政法》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谱写新的历史和辉煌!
(作者单位:州教育局)
法官细语解千结
作者:杨茂林
“快看,他们家的房子又动工了。”
“经过法院批准了吗?”
“这次是法院调解后两家人达成了协议才动的。”
“这才对嘛,其实乡里乡亲的,什么事坐下来好好谈嘛……”
祥云县米甸镇三家村委会老张家的相邻纠纷虽然一波三折,但在法院巡回庭法官们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圆满解决,成了乡亲们茶余饭后都要说说的村里事。
2013年3月,张伟斌一纸诉状将既是亲戚又是邻居的张永军告上法庭,理由是张永军正在建盖的新房将其住房的大门堵塞,无法通行,要求恢复原状。受理本案后,巡回法庭的法官们立即对现场进行了勘查,在向被告送达应诉材料的同时送达了停工裁定,要求被告在本案结束前不得继续施工建盖房屋,以免双方矛盾加剧。
在进一步走访中,法官们了解到原、被告住房相邻(坐东向西),原告房屋居北,被告房屋居南,形成相对独立的两院。60多年来,两户共用大门、通道。2012年10月,被告欲拆旧建新,遂请村组干部就双方的相邻问题进行协商,原告母亲参加了调解(原告未参加调解,也未书面授权),形成了一份协议,但双方均未在协议书上签字。2012年11月,被告将双方共用大门拆除,建盖砖混结构新房,并在新房前西面水沟上修建了一座桥(桥面越过被告家北墙的延伸线),仅留下2尺巷道,导致原告无法正常通行。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在未签字的协议书是否有效的问题上相持不下。法官耐心向被告解释没有签字的协议,若一方不认可,在法律上很难站住脚,而从现状来看被告确实侵害了原告的通行权,但若恢复原状则必然拆除被告新建的房屋,只会增加被告的损失;反过来,又向原告说明既是同村人又是亲戚,坚持恢复原状必然给被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从而激化矛盾,不利于以后的生产生活。经过劝说,被告愿意补偿给原告部分金额,虽然在数额上还未达成一致,但调解算是有了眉目。
未料到一夜之后原告却反悔了,坚持要求被告拆除越过部分的桥面,否则不同意调解处理。法官第二次到三家村委会核实,并邀请村委会干部参与调解,但双方依然各执一词,调解工作陷入两难境地。巡回法庭法官深知双方这结宜解不宜结,仍通过电话等方式耐心地与原、被告进行沟通,希望双方都各退一步,解开双方压在心上重重的结。功夫不负有心人,被告表示愿意拆除房屋北墙延伸线外的桥面,双方就补偿金额也达成了一致意见。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正当巡回法庭法官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原告的一个电话让纠纷再次陷入僵局。原来被告未经法院许可,擅自继续施工建盖房屋,并修建了宽40公分的雨棚,而这雨棚将导致原告无法建盖新房。眼看着双方的矛盾将再次升级,分管工作的副院长带着巡回庭干警再次赶到原、被告家中,一边对被告进行批评教育,一边宣讲法律、疏通情理,这一调解就是一个上午。
面对一次次来访,一个个电话,双方终于被巡回法庭法官的真诚感动了,被告同意拆除桥面和雨棚,并补偿原告一定经济损失,原告也表示不再要求被告恢复原状。一波三折的案件终于得到了妥善处理,巡回法庭法官心头的重石终于落下,看着喜笑颜开的原、被告拿着调解书离开了法院,法官心中的“结”也解开了。
巡回法庭法官用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亦将当事人心中重重的心结一一解开,如春风化雨般,为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懈努力。
面对鲜红的党旗
作者:高万鑫
每一次面对鲜红的党旗,我的眼前总要展现出这样一幅壮美的图景:莽莽群山之巅升起一轮光焰万丈的红日,照亮了黑暗深沉的旧中国,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面对鲜红的党旗,我的脑海里常常闪现出上海市兴业路76号那一栋石库门房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就在这一次大会上,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犹如从群山背后喷薄而出的红日一样鲜亮,给人巨大的鼓舞。
面对鲜红的党旗,我往往情不自禁地回瞻中国共产党充满风霜雨雪的漫漫征程:90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回顾党的历史,意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有助于我们牢记过去、把握现在、开辟未来。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来自全州各地的党员干部,到大理州博物馆革命先烈展览厅、到剑川县张伯简烈士纪念馆、到大理市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到祥云县王德三王复生革命烈士纪念馆……学习参观,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面对革命先辈用过的粗糙桌椅,面对他们留下的一封封充满以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为己任的革命激情的家书,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党员干部都不会无动于衷。特别是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展览厅这种特殊环境里,我们的党政干部面对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都会情不自禁地反省立身立志这个人生的重大命题。
鲜红的党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面对鲜红的党旗,我们看到了亿万人民非常熟悉的烈士群像:林祥谦、杨靖宇、赵一曼、方志敏、毛泽民、刘胡兰、江竹筠、夏明翰、董存瑞……这些共产党的优秀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共和国的丰碑,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面对鲜红的党旗,我们在心里向革命先烈倾诉:我们生活在您们的事业中,您们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鲜红的党旗是用红色的纤维编织成的。面对鲜红的党旗,一群笑容灿烂平凡中彰显伟大的模范人物朝我们款款走来: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罗阳……他们是党旗上的一根根纤维,他们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让人民满意是他们一生不懈的追求。面对鲜红的党旗,我们分明看到,人民将他们的名字写在了党旗上,他们成为了人民心中的旗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人才真正不朽。
面对鲜红的党旗,总让我浮想联翩,思想的箭簇带领着我去探寻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比对和思索的人、事——
新中国成立以强大的感召力呼唤着海外爱国人士,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个。侨居美国整整20年的钱学森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兴奋不已。他对妻子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多次说过:“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钱学森将他所著的《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著作所得的一笔笔巨额稿费或者作为党费上交了,或者捐给了系统工程研究小组作为科研经费。1978年,他又将为他父亲落实政策补发的一大笔钱作为自己的党费全部上交;1984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00万港元。支票都没碰一下,他就委托秘书代他将支票转交给了西部促进治沙产业发展奖励基金。
和“地位”相关的是“待遇”,几十年来,钱学森从不向组织谈及待遇。从上世纪60年代初直至逝世,他与老伴一直住在一套老式公寓房里。组织上曾想给他按标准盖一座小楼,再修个小院,改善一下他的居住条件。可是每次钱学森都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期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诚恳之情溢于言表。
2009年10月,98岁的钱学森永远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中,这位科学巨擘创造了无数奇迹。在他的人生长河中,镶嵌着一颗颗像宝石一样晶莹闪光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感悟到了他那瑰丽多彩的伟大人生和闪闪发光的科学风范;这些故事也为鲜红的党旗增添了艳丽的色彩。
面对鲜红的党旗,凝视着党徽上那一把收获丰收喜悦的镰刀,我油然联想到了吴仁宝。吴仁宝,一位从田埂上走来,身上带着泥土芬芳的农民带头人,“天下第一村”——江苏江阴县华西村的老共产党员、老支书,这位被当地老百姓誉为永不知倦的“拓荒牛”,几十年来,他带领华西人走过了“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的三次致富的征程。如今,华西村农民家家住着四五百平方米的楼房和别墅,家家有小轿车,存款少则百万,多则千万。老人有丰厚的养老金,孩子上学全免费。然而,真正令人感叹感动的还不是华西村创造了中国奇迹,而是吴仁宝这位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在华西人已住上第四代第五代别墅式住房的今天,华西村398号吴仁宝的家,老两口住的仍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旧楼。掉漆的墙皮和一张旧式木床,把他和华西农民的生活水平拉开了三个时代。他太有资格成为华西村的首富和第一享受者了,但这位共产党员却恪守着“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承诺。明明可以名正言顺放进自己口袋的五千多万元奖金,一分不剩留给了集体。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沾酒、二不陪客、三不上群众家饭桌。当他把“有难官当”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时,这里的“难”既有创业的艰辛和风险,也有创业成功以后的高尚情操。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出的这一执政理念,拆射的正是一个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
面对鲜红的党旗,我们不只一次看到沾污了党旗的可恶可恨的“尘埃”,那是钻入共产党内的投机分子、腐败分子。这些共产党的败类本来就是精神“缺钙”者,他们缺少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他们入党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乔装打扮、涂脂抹粉,骗取党和人民的信任,一旦大权在握,便暴露出贪财贪色贪图享乐的狰狞嘴脸。好在党纪国法仍是高悬在这伙贪官污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他们绳之以法,确保圣洁的党旗以洁净和鲜艳。
牢记面对鲜红的党旗举手宣誓的庄严一刻,一生坚定不移地践行入党誓言,是检验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的绳墨。忘记往往与背叛同在。谁淡忘了自己曾在鲜红党旗面前宣过誓,仅仅把举手宣誓当作一种仪式,而不是庄严的承诺,谁就必然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最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作者单位:州委宣传部)
古诗五首
作者:宋炳龙
读张如旺《草木吟》有感
走进诗笺煦煦风,
一湾清水绽芙蓉。
沁心几缕幽香动,
只在平常淡雅中。
荆州怀古
金戈铁马意悠悠,
千古英雄志未酬。
云梦南柯成一梦,
空余日月照荆州。
再别黄鹤楼(新韵)
今日登楼气未收,
拍栏指点大江流。
临空拂袖随云去,
犹有天高不胜愁。
国庆节从昆明长水机场
到武汉天门机场二首
(新韵)
一
银翼排空任翱翔,
凌霄逼近意苍茫。
如今踏到云层上,
不怕乌云蔽太阳。
二
长空万里任飞行,
云化莲花出玉津。
一曲采莲歌未了,
紫衣送我下天门。
(作者单位:洱源县炼铁乡田心村五十石)
古诗八首
作者:王绍荣
樱花
花容盛绽人心沉,半是胭脂半泪痕。
珍重绚烂芳华枝,梦里暗香也袭人。
夏夜听雨
滇西四载天未阴,苍山洱海共沉吟。
昨夜依窗人未眠,听雨潇潇到黎明。
巍山小围埂村走访农户
四群访农小围埂,贫困境况各不同。
只恨荷包根底浅,不及送炭霜雪中。
夜读示儿
龙关洱水狂风吼,柳岸青山相对愁。
谁家少年读书苦?半夜挑灯独倚楼。
高考
最重人间六月天,鏖战高考意尤先。
相逢莫问考场事,笔走龙蛇破难关。
父亲节寄赠父亲
故园沧桑情最亲,百年风雨纳胸襟。
知感年迈身矫健,青山与尔共同心。
喜家乡洱源下雨
久违闪电久违雷,人间天上无消息。
旱深嫦娥潸潸泪,化作甘霖润茈碧。
故园思亲
故园绿野莫浪偷,鱼米飘香意偏幽。
看取门庭蜂飞散,一时思亲热泪流。
催人泪下的诗篇——赏读王绍荣先生的诗集《四十岁的天空》
作者:毕增富
诗人王绍荣先生的新诗集《四十岁的天空》让我怎么都放不下。感受那一行行诗篇中,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挚情感,让人有似吮吸着一盘丰美的人间甘露。
一直觉得,绍荣先生的诗歌都是发自内心,从血液中流泻的强健的音符,他并不是无病呻吟,或是故弄玄虚,或是虚情假意,每首诗歌都是抒写了诗人真切感受。而这正是我翻到作品第三辑《纪实的挽歌》时最为强烈的感受。诗人在自然朴质的语言中,酣畅淋漓地倾吐对亲人的无尽思念,表现出一个儿子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字字句句,每行每段,情感强烈,饱含着情凄意切。让人见哭兴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如他在《坚持》中这样写道:“母亲,为什么您不再坚持/生命的硬度在这一刻溶化/夜色无法稀释生离死别的痛楚/银河却在挥洒着万长久远的思念”。流露出了诗人痛彻心扉的期盼,两眼泪汪汪,渴望母亲再能停留一分一秒。又如《病中》所言:“母亲,您在病中/空气中弥漫着悲伤/发绿的叶脉噙着晶莹的泪珠/布谷在季节深处低沉的哀鸣/它们代表着我的忧愁”。此情此景,又是浓郁着痛苦的泪珠。“我看您来了/长歌当哭/思念的泪水已冲毁了现实的堤坝/您离开的日子会一天一天久远”。诗人亲切的哀婉, 在表达上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句句字字好似哀乐。
在诗句中睹物思人,触目恸心,一种凄惨的场景,同样弥漫着泪花。“院落的主人/我慈爱的母亲/您已经离别院落一百五十个日夜/您生前酷爱家园/言不由衷/视一砖一瓦为传家的珍丸/院落是您毕生刺绣的一幅精品”。“打开院落的门/空气发霉,杂草丛生/凄凉的气息笼罩在心灵的天空/院落成为唐宋名家笔下的水黑画/凝聚成一滴酸楚的泪”。这样的诗句情景交融,慈竹风凄,意味无穷,悲痛欲绝,痛哭涕零。
然而在悲切中却到处洋溢着诗人化悲痛为力量以及自信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如“我要学您生前精耕细作/做好一生中的每一件事/我要在您逝世的三周年把您的生平写成一首诗/把它刻在大理石上成为您的墓碑/我还要在上面刻上您白手帕般柔和的遗嘱/耕读传家远/清白留世长”,又如“我们走出坟地/山路两旁的仙人掌挺拔着生命的毅力/山雀在吟唱生命的珍贵”。这也正是诗真实性格的写照。
“我是您身上的一滴血/是您遗留给世间的一个符号/如今阴阳两隔/我想象您在那边/容颜依然慈祥/风骨依然高贵”。人走了却不能死而复生,而勤劳娴熟的身影一直留在心中,母仪千古,音容宛在,精神永在,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作者单位:巍山县庙街镇营盘小学)
彝家歌会
作者:吉洪忠
一
老家歌会又一年,彝乡儿女聚家园。
乐谈故里幸福事,喜叙桑梓生活甜。
二
彝家山寨赛仙乡,高山流水情义长。
核桃蘸蜜惹人醉,篝火打歌传四方。
洱河之水(外一首)
作者:朝 雪
长长流淌的洱河之水
奔腾不息入注洱海的洱河之水
我的家安在你的身边
与你风声水起
与你涛声依旧
我日看你流淌成歌
歌载风城的喧嚣与繁华
山舞银蛇 花开四季
三塔挺拔 溪水长流
这个以风命名的城市被你陶醉
异乡的游人找不出颂扬你的词汇
我夜看你流淌成诗
诗抒蓝天的梦想群星的闪烁
皓月千里 水波荡漾
灯火辉映 杨柳婆娑
点苍山深情地向你倾诉
下关风梦一般为你吹箫
洱河之水是沧桑之水
黑龙桥上镶嵌着历史的伤痕
洱河之水是幸福之水
美登桥上奔驰着现代文明
洱河之水是吉祥之水
泰安桥上闪耀着白州吉祥
我手捧洱河之水
莺飞草长苍山叠萃
我脚戏洱河之水
碧波万倾洱海蔚蓝
我折叠魅力城市
用风传送 向世人宣言
至爱的洱河之水
滋补了一方人间仙境
风城情结
洱源之水在弥苴河顺流而下
流归母湖 和洱海重逢
是什么力量让我离别您的源头
那个高傲美丽的高原水乡
逐一和苍山十九峰相拥
在以风命名的城市停留
在以黑龙命名的桥畔安家
我的生命在你的源头有了一个终结
我的生活在你的港湾有了一个开端
快乐重新开始 如风帆招展
痛苦由此诞生 如杨柳拂风
唯有风 唯有这城市之魂
感谢她以博爱的情怀
容纳下我 以及我的爱人和孩子
容纳下每一颗弱小而颤抖的心
黑龙桥的石板在阳光下闪烁历史沧桑
我坐在石板上抚摸岁月留下的伤痕
这个城市是一个厚重的故事
足以让我从春天阅读到秋天
足以让我从萧条的际遇中
寻找到生命的绿芽
足以让我从现在回归过去再重新开始
足以让我冲破层层阻碍
找到生命的碧水青天
我的眼睛湿润了
雨季在我的第一滴眼泪中开始
我的心事在城市的烟雨中缠绵
我想改编那一首熟悉的歌谣传唱
作为我献给苍山洱海的一份礼品
歌名叫《我的家在黑龙桥畔》
游野生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