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脚丈量佤族大地用心诠释司法为民
他一生清白做人一世秉公办案
看饱经风雨的103号警车随身携带的执法记录仪堆成了小山的卷宗
听24年坚守执法的故事650件“钉子案”“骨头案”
全部化解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爱
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下了那些数不清的奋斗日夜踏遍佤山村村寨寨的经验总结
他用一生去践行郑重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承诺“为党工作是我一生的追求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方向”
全国模范法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政法英模临沧市优秀共产党员
……
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宣传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6月15日,报告团成员吕丹在报告会上讲述鲍卫忠同志故事。新华社发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 人民日报 ·
6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用生命守护法治信仰——追记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鲍卫忠》
24年来鲍卫忠始终坚守法治信仰捍卫正义、忠勇执法让自己长成守护司法公正的大树根须扎进阿佤山深处为祖国边疆的法治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倒下之前,他正叮嘱同事办理司法救助手续;抢救期间,他手机一直响个不停;追悼会那天,连曾经对他拔刀相向的被执行人也来送他最后一程……2021年10月,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鲍卫忠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云南省委追授鲍卫忠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追授他为“全国模范法官”。
二十四年如一日,鲍卫忠扎根祖国边疆基层法院,促公正、提效率,依法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24年来,鲍卫忠始终坚守法治信仰,捍卫正义、忠勇执法,让自己长成守护司法公正的大树,根须扎进阿佤山深处,为祖国边疆的法治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 新华社 ·
为人民燃尽光热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
在同事和群众心目中,鲍卫忠很负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但面对家人,他坦言不称职。
鲍卫忠工作总是很忙。领结婚证当天,他都迟到。“他经常加班到凌晨,出差一走就是一周。”周红说。2016年,小儿子生病,见丈夫抽不开身,周红自己抱着儿子辗转各医院。直到儿子在昆明做手术的前一晚,鲍卫忠才赶过来,坐在床头给儿子唱歌、讲故事。把儿子哄睡着后,他的呼噜声也跟着响起来。看着丈夫一脸疲惫,周红把委屈和心酸咽了下去,剩下的只有心疼。繁重的工作,让鲍卫忠身体的抵抗力越来越低,手指得了皮肤病,他一直没时间去看;晚上经常睡不着觉,有些时候梦境和现实都分不清楚。每当同事关心地询问他的身体时,他总是憨厚一笑:“没事!”这些年,鲍卫忠缺席了太多家庭的团聚、孩子们的成长,而唯一没有缺席的,是他胸前法徽所赋予的沉甸甸的使命。即便是发病当天,鲍卫忠还惦记着一桩案子,催促执行干警尽快落实司法救助的发放。“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事人的愁事和难事才是根本。”这是鲍卫忠秉持的理念。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
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
“朋友圈”里为被执行人找销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最高人民法院15日召开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鲍卫忠生前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2021年10月,他在工作中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因公牺牲,年仅45岁。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云南省委追授鲍卫忠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鲍卫忠办公室的文件柜上密密麻麻的便利贴至今还在,临沧市中院干警李昱说,鲍卫忠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内容,都跟这些便利贴有关,比如那张写着“标的10万元,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财产,搞土鸡养殖愁销路”的便利贴。
李昱:了解情况后,鲍局长带着我们当起了推销员,养鸡场、活鸡、鸡蛋几乎每天都会在他的朋友圈“刷屏”。慢慢地销路逐渐打开了,被执行人每月按时送来了执行款。
鲍卫忠的妻子周红告诉记者,丈夫在家时,手机经常响个不停,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周红:面对当事人的询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劝说,从没见他发过火或者说过重话。当事人随时都可以找到他。
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吕丹回忆起2016年3月为期3年的“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全面打响时的情景,鲍卫忠牵头全面梳理了历史存案,逐一研究破解,仅仅3个月,300多万元案款全部执行到位,化解了650件“钉子案”“骨头案”。
吕丹:鲍卫忠常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在他看来,法院执行不是审判之后的照方抓药,而是对纠纷案件的终极处理,是对社会矛盾的最深层治理。他把村村寨寨里一次次的执行生动打造成一堂堂的法治课。
· 央视《新闻联播》 ·
鲍卫忠生前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的一名执行法官,他扎根边疆基层法院工作24年,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5岁。
鲍卫忠办公室的文件柜上贴着许多便利贴,有的写着案件当事人的电话号码,有的记着案款金额,还有一些是只有他自己才能看得懂的符号标记。
鲍卫忠所在的沧源县与缅甸接壤,是以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出生于1976年的鲍卫忠是土生土长的佤族人。1997年,在乡里工作三年的鲍卫忠参加选调,进入法院工作,圆了他当人民法官的梦想。通过刻苦学习,鲍卫忠取得本科文凭。2015年,因工作表现突出,鲍卫忠担任执行局局长。
沧源县面积不大,99%以上都是山区,人口不多,却居住着佤族、傣族、彝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在沧源,执行案件标的额一般都不大,但就是这几百块、几千块钱的小案子,鲍卫忠每次都办得一丝不苟。
面对执行难题,鲍卫忠的办法就是“用心用情,不厌其烦”。他会为了一个1900块钱的案件开着车往返山间几十公里多次到被执行人家里做工作,只为解开当事人的“心结”。他会自掏腰包为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垫付执行款,让看病急需用钱的申请人暂渡难关,只因一句“人家有困难”。他常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基本解决执行难”开展以来的5年间,鲍卫忠和同事们办结了650件积累多年的“钉子案”。
· 光明日报 ·
6月16日
《光明日报》刊文
《执法如山 温润如玉——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
深切缅怀鲍卫忠法官
↓↓↓
执行工作,是案件办理的最后一关。通过执行,把真金白银交到胜诉方的手上,这才意味着案结事了。沧源法院的执行案款数额一般不多,但就是这几百元、几千元,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知有多少次,我们这些年轻的干警信心百倍地出发,忙了一天却空手而归,不禁感叹,执行局的工作是真不好干啊!”鲍卫忠曾经的同事、临沧中院干警李昱感慨。
但鲍卫忠一干就是9年,被群众称为“佤山百姓的贴心人、心连心的好兄弟”。这是怎么做到的?李昱曾经向鲍卫忠请教。鲍卫忠笑着说了8个字:“走着、听着、看着、写着。”
· 法治日报 ·
6月16日
《法治日报》刊文
追记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
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鲍卫忠
沧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
“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这是鲍卫忠——一位有着15年党龄的佤族共产党员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沧源县法院院长吕丹印象里,鲍卫忠踏实可信:“我们初次见面时,他的工作汇报数据翔实、条理清晰,执行指标了如指掌,案件进展、民俗风情说得明明白白。”
· 人民法院报 ·
6月16日
《人民法院报》头版刊发报道
《他用行动和真诚走进百姓心里
——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鲍卫忠坚守边疆民族地区司法一线
足迹踏遍佤山村村寨寨
用心用情为民办事解忧
以实际行动践行了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
的铮铮誓言
“茶园绿油油,梯田翻金波,胜利花开千万朵,哎江三木罗……”一曲悠扬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回荡在最高人民法院。
“江”在佤语里是公平、公正的意思。佤族传说中,一位叫三木罗的英雄,什么事情都能公正解决,被称为“江三木罗”。
法官鲍卫忠生前爱唱这首歌。这位坚守法治信仰、常怀赤子之心的佤族法官将他的生命留在了佤山大地,成为了群众心中的“江三木罗”。